“老师傅,这客车空调多久能热起来啊?” 经常有人这么问,我一开始也觉得这问题挺直接的,不就是个加热时间嘛。但后来慢慢做久了,才发现,这背后涉及的东西可多了,可不是简单一句“几分钟”就能打发的。
首先得说,这个问题问得比较笼统。你想啊,客车空调,它不像家里的暖气片,打开开关就能呼呼往外冒热气。客车空调的工作原理,尤其是那些带热泵功能的,它实际上是在“搬运”热量,而不是“制造”热量。这就意味着,外部环境的温度,对它能多快“搬”到热量,影响特别大。
比如说,外面零下几度,它想从空气里吸热,跟外面二十几度的时候,吸热效率能差多少?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影响。当然,现在很多客车用的都是高效热泵,技术也在进步,但在极寒环境下,效率自然会打折扣。
再者,客车本身的尺寸、隔热性能、车厢里的乘客数量,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体感温度。一个新买的、密封性特别好的大巴,跟一个开了几年、门窗缝隙有点大的老式公交,效果肯定不一样。乘客多,人体的呼吸和体温也会给车厢提供一部分热量,这在冬天尤其明显。
还有一个关键点,就是你说的“多久热”,指的是车厢内某个角落的温度,还是所有座位都能感觉到温暖?这中间的温差,也是需要考虑的。
我们经常会遇到,有些车开起来很快就暖和了,有些车就相对慢一些。这很大程度上跟空调系统的设计功率有关系。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,功率大的,提速自然快。客车空调也是,功率足,制热量就大,升温速度自然就快。
还有启动方式。现在很多客车空调都带预热功能,或者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提前启动。这种情况下,等你上车的时候,车厢可能已经预热到一定程度了,感觉上自然就“热得快”。但如果是在冷启动的情况下,那就得看它本身的制热能力了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一个北方城市,气温跌破零下15度。一辆新投入运营的公交车,司机早上启动后,确实感觉没那么快热起来。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抱怨,但后来我们检查发现,它的制热功率相比之前的老款车型有所提升,但同时也考虑到了能耗和环保的要求,有一个比较平缓的升温曲线。而且,车厢的保温材料也用了新的,这意味着一旦热起来,保温性会更好,只是初始加热过程需要一点耐心。
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,客车空调就是个大号的电暖气,插上电就能热。但实际不是这么回事。尤其是那些使用热泵技术的,它不像电加热器那样,通电就能立刻输出热量。热泵需要一个“预热”或者说“启动”的过程,让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起来,才能开始有效地搬运热量。
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是,觉得空调只要“出风”就是热的。有时候,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,你摸出风口的风,可能只是“不凉”,甚至还有点温吞吞的。这不代表它坏了,而是说它的制热能力还没达到一个让你感觉“暖和”的程度。这就好比你用手去量一杯水,它可能有点温,但你喝下去,才能真正感受到是热的还是凉的。车厢的温度也是需要一个整体的升温过程。
我碰到过一个情况,有个司机反馈说,他的车空调好像“不怎么热”。我们过去检查,发现是因为乘客坐满了,而且大家进来都带着不少寒气。车门频繁开关,导致热量不断散失。在这样的负荷下,即使空调正常工作,要让整个车厢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温度,确实需要更长的时间。我们最后建议他,在极端寒冷天气下,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车门开关,或者在发车前给车厢预留一点加热时间。
就算是一辆很好的客车空调,如果平时维护不到位,也会影响它的制热效果。比如说,冷凝器(如果是制热的话,相当于蒸发器)积满了灰尘或者树叶,会影响它从外界吸热的效率。制冷剂的充注量不足或者过量,都会导致系统工作不正常,制热效果大打折扣。
我们做维护的时候,会定期检查制冷剂管路是否有泄漏,过滤网是否需要清洗,风机运转是否正常。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,都会影响到空调系统的整体性能。尤其是一些老旧的客车,线路老化、接触不良,有时候也会导致空调工作不稳定,加热速度变慢。
我记得有一次,一辆营运了大几年的城市公交车,司机反映冬天制热效果越来越差。我们去检查,发现是室外机(也就是装在车顶的那个部分)的散热翅片被泥土和灰尘严重堵塞了。清理干净之后,再通电测试,出风口的温度明显升高,车厢升温速度也快了很多。这就像人感冒了鼻塞一样,影响了“呼吸”。
其实,客车空调的功率选择,是一个工程上的权衡。功率太小,冬天不够热,夏天不够冷,用户体验差。功率太大,虽然升温降温快,但能耗高,成本也高,而且对电池或发动机的负载也大,可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
所以,不同的车型、不同的运营线路(比如山区、平原、城市、长途),对空调的要求也不同。我们设计的时候,会根据这些因素,计算出合适的制冷量和制热量。并不是所有客车空调都追求“最快热”,而是要达到“在合理时间内、以经济的方式、提供舒适的温度”。
就“客车空调多久热”这个问题,我更倾向于从“能否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舒适温度”来理解。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,而是跟车况、天气、使用习惯等很多因素挂钩的。希望我的这些“碎碎念”,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