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何看全部股票”,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但细想一下,其实道可道,非常道。很多人上来就问,有没有个软件能把所有股票都列出来?然后就想一览无余,这想法,有点理想化,也容易走偏。
想“看全部股票”,首先得明确你所谓的“全部”是什么范围。是 A 股?还是加上港股、美股?哪怕就是 A 股,里面也分主板、科创板、创业板,还有新三板精选层(虽然现在叫北交所了)。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、上市门槛,不能一概而论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也是一股脑地想看遍所有数据。那时候信息还没现在这么发达,得靠报纸、终端机。但即便是那样,你想同时盯住几千只股票,除非你是用那种有联动功能的专业软件,否则眼睛和脑子都得炸裂。而且,就算列出来,你怎么看?随便扫一眼?那跟没看有什么区别?
所以,这里的关键不是“能不能全部看到”,而是“看到了,又有什么用”。你得有一个筛选的逻辑,有一个你关注的维度。就好比你想去看海,你不能要求别人把太平洋所有浪花都给你拍一遍,你得知道自己想看的是哪片海域,是巨浪还是平静。
其实,大多数时候,我们说“看股票”,都不是真的要看所有。更多的是想了解某个板块的整体情况,或者某个行业里的代表性公司。比如,你想知道新能源汽车这个板块的行情,你关注的是宁德时代、比亚迪,还有那些做电池材料、充电桩的公司。你不会去关心一个卖服装的或者卖猪肉的。
这就需要用到一些基本的分类和筛选工具。券商的交易软件、财经website(比如同花顺、东方财富)都会提供按行业、按概念板块分类的功能。你点进去,就能看到属于这个板块里的所有股票。然后,你再结合一些基本面数据(比如市盈率、市值、营收增长率)或者技术指标,就能缩小范围,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标的。
我记得有一次,市场突然炒作一个“稀土永磁”的概念。当时很多股票都跟着涨,但你如果不知道这个板块,可能就错过了。后来我就是通过同花顺的“概念板块”功能,点进去“稀土永磁”,一下子把相关的几十只股票都找了出来,然后开始分析里面哪些是真正的受益者,哪些只是沾边炒作。
现在市面上的交易软件,很多都有“全市场”、“所有股票”之类的按钮。点进去,确实能看到一长串股票代码,还能排序。这看起来是不是就满足了“看全部”的需求?
不过,这里面有个陷阱。它们列出来的是所有在交易的股票,但你真的要从中挑出好股票,这工作量是巨大的。而且,很多软件的“全景”数据,可能包含了一些你根本不想碰的股票,比如ST股(有退市风险的公司)、成交量极小的冷门股。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,只是盯着这个列表看,很容易被淹没,或者被一些奇怪的股票吸引走,分散了注意力。
我经常看到一些新手,就喜欢打开一个很长的股票列表,然后随便点着看。这是个不好的习惯。投资不是大海捞针,你应该带着问题去找答案,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浏览。
有时候,想“看全部股票”,其实是想知道整个市场的冷暖。在这种情况下,关注市场的宏观指标,比如沪深300、中证500、创业板指这些大盘指数,可能比你一个一个看个股更有效。
这些指数的成分股都是市值大、流动性好的公司,它们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的整体方向。如果你看到大盘指数在涨,说明大部分股票可能表现不错;反之,如果指数跌,可能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。这就像看天气预报,你不需要知道天上每一朵云的走向,你只需要知道是不是要下雨。
我平时每天早上都会先看一眼上证指数、创业板指的走势,了解一下市场的基调。这能帮我快速判断今天可能是个“普涨”行情,还是“结构性行情”,甚至是“普跌”行情。这样,我再去看个股,心里就有了个大概的预期。
真正意义上“看全部股票”,更像是建立一套你自己的“扫描系统”。这系统里面,有你的“风险过滤器”,也有你的“机会雷达”。
比如,我会设置一些条件:市值在XX亿到XX亿之间,市盈率在XX倍以下,或者是有连续XX个季度的营收增长。这些条件就像一道道筛网,把不符合你要求的股票过滤掉,剩下的你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。我在一家券商工作的朋友就跟我说,他们内部会用一些更专业的量化模型,来批量筛选符合特定策略的股票,这已经是专业机构的玩法了。
我个人的经验是,与其追求“看全部”,不如专注于“看懂一部分”。你把一小部分你真正理解、并且符合你投资逻辑的股票研究透了,比你看遍所有股票但都不懂要有用得多。而且,很多时候,真正的机会,藏在那些你不太熟悉但通过合理筛选后浮现出来的股票里。这需要耐心和持续的跟踪。
总而言之,“如何看全部股票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,而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问题。你需要清晰你的目标,找到合适的工具,并且建立起自己的判断体系。别想一口吃个胖子,慢慢来,你会发现,这个市场,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,也更迷人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