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股票的行权?”这个问题,听起来简单,但实际操作起来,里面的门道可不少。很多人一听“行权”,就觉得是期权、权证那类东西,好像离自己很远。但其实,当我们谈论“行权”这个概念,它更广义地指向上市公司给到特定群体,比如核心员工、高管,或者在某些特殊交易中(比如并购)授予的,能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,以特定价格买入公司股票的权利。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在二级市场买卖的股票,逻辑上是不同的,但最终影响的都是股东权益和公司股价。
很多人对“行权”的理解,可能停留在新股申购抽签,中了签之后,用一定的价格(发行价)买入股票。这确实是“行权”的一种非常普遍和直接的表现形式,尤其是在A股市场。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,就太狭隘了。实际上,公司在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时候,授予的股票期权、限制性股票,其核心逻辑也是“行权”。员工获得的是一个权利,而不是直接拿到股票。他们需要在满足一定条件(比如服务年限、业绩目标达成)后,选择是否“行权”,即用约定的价格buy公司股票。这个约定的价格,通常远低于行权时的市场公允价格,这构成了激励的价值。
从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,很多时候,大家会把“行权”和“买入股票”混为一谈。打个比方,期权行权就像你手里有一张优惠券,可以在一定时期内,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buy一件商品。而你直接在市场上去买,就是付了当前市场价。虽然都是买了商品,但背后的逻辑和成本完全不同。
那么,具体到“什么股票的行权”这个问题,更深层次的理解是,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具有完善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。这些公司通常更注重人才的吸引和保留,并且愿意与员工分享公司的成长红利。这类股票,即便是在二级市场上看起来波澜不惊,但其内在的价值增长潜力,可能会因为良好的激励机制而得到进一步的释放。
在我接触过的不少案例中,很多科技类公司、以及一些成长型企业,都热衷于推出股权激励计划。比如,某家上市不久的互联网公司,就给核心研发人员授予了大量的股票期权。这些期权通常有三到五年的归属期,然后在随后的几年内可以行权。当公司业绩突飞猛进,股价大幅上涨时,这些期权就成了员工们实实在在的收益。他们会在约定的行权窗口期,选择将期权“行权”,也就是用一个很低的成本价买入公司股票,然后再选择在二级市场卖出,赚取差价。这就是一次典型的“股票行权”过程。
当然,并非所有行权都能带来预期的收益。我也见过一些公司,在授予期权后,由于市场变化或者公司自身经营出现问题,股价长期低迷,甚至低于行权价。这个时候,员工们自然就不会去行权了,因为行权意味着亏损。所以,评估“什么股票的行权”是否划算,关键在于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判断,以及对行权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差异的考量。
这种行权行为,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预期的定价。如果市场普遍看好公司的前景,那么行权就变得非常有吸引力。反之,如果市场预期悲观,那么即使有期权,也无人问津。
有人可能会问,作为普通投资者,我们能在二级市场感受到“行权”的影响吗?答案是肯定的,尽管是间接的。当大量期权被行权时,意味着一部分原先没有在流通市场的股票,可能会进入市场流通。这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,对股价产生一定的压力。但从长远来看,如果行权是基于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,那么这些股票的进入,更多地体现了公司价值的实现,对股价的长期支撑作用会更明显。
更重要的是,股权激励计划本身就是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价值的承诺。他们愿意用低价授予员工股票,本身就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:管理层和核心团队对公司前景充满信心。这种信心,往往是驱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我们在分析股票时,除了看财务报表、行业前景,也应该关注公司是否有完善的股权激励体系,以及这些体系的执行情况。
第一,在公司发布新的股权激励计划时,需要密切关注。尤其是那些授予价格远低于当前市场价格的计划,通常意味着潜在的套利空间,也反映了公司对自身价值的乐观预期。
第二,在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期临近时。如果公司股价长期高于行权价,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一波行权潮。这时候,要关注行权后可能带来的市场供给变化,以及这是否会对股价产生短期影响。
第三,关注那些核心高管和员工“净买入”的公司。如果他们不仅持有股票,还在公开市场上积极增持,尤其是通过行权获得的股票,这通常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。这表明公司内部最了解公司价值的人,对公司的未来非常有信心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视行权带来的风险。首先,有些股票期权计划,即便行权了,也可能因为锁定期而无法立即卖出。其次,如果行权价格本身就很高,或者公司前景并不明朗,那么即使行权,也未必能带来利润。最重要的是,要区分哪些是正常的行权,哪些可能是为了操纵股价或者进行利益输送。
比如,我曾经见过一些公司,在股价即将到期时,会突然宣布一个看起来很慷慨的股权激励计划,吸引员工行权。但如果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支撑起这个股价,那么这种行权行为,就很值得怀疑了。它更像是一种“画饼”,或者说是一种短期的财务手段,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激励。
因此,对于“什么股票的行权”这个问题,我们应该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。宏观上,关注那些有良好公司治理、重视人才激励的上市公司。微观上,则需要深入研究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细节,判断其行权的可行性和潜在收益。最终,行权是公司价值增长的一个侧面反映,而不是孤立的事件。我们应该把这项分析,融入到对整个公司的基本面研究中去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