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有人问我,携程和同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?说实话,这个问题有点像是问“小米和华为有什么区别”,大家都在一个赛道上,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像,但深入一了解,你会发现各自的“性格”和“玩法”还是挺不一样的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作为长期在旅游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人,我怎么看这俩家OTA(on-line旅游社)。
其实,刚开始做on-line旅游的时候,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,就是把线下的旅游产品搬到线上来。携程,作为这个行业的“老大哥”,很早就开始布局,从机票、酒店到旅游线路,几乎是全方位覆盖。我记得早些年,大家订机票、酒店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携程。它的用户群相对来说更广泛,尤其是在高端商务用户和对服务要求比较高的群体里,携程的品牌认知度很高,很多大型企业差旅也习惯用携程。所以,它在酒店供应链、机票代理资源上,积累得非常深厚。
同程,大家可能更多地是从微信入口或者凭借“拼团”概念熟悉起来的。它在早期,尤其是在下沉市场和年轻用户群体里,抓住了很多机会。它的“机票+酒店”的套餐、微信小程序里的各种优惠,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来说,吸引力非常大。所以,你可能会发现,同程在长三角、珠三角这些人口密集、消费活跃的区域,市场渗透率非常高。它的产品逻辑,也更侧重于“性价比”和“场景化”的营销,比如结合春节、暑期这些节点,推出各种组合产品。
说到营销,这俩家可以说是各有千秋。携程更像是一个“大而全”的综合平台,它的营销策略会比较多元,广告投放、明星代言、内容营销(比如旅行攻略、达人分享)都比较常见。它会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触达不同的用户群体,但有时也显得稍微有点“老派”或者说,不容易抓住年轻人的眼球。我记得有段时间,他们也在大力推广内容,但效果嘛,褒贬不一。
同程在用户触达上,尤其是早期,可以说是非常“接地气”的。它巧妙地利用了微信的生态,小程序、公众号、视频号,甚至社群营销,让用户在日常的社交场景中就能接触到旅游产品。这种方式,对于获取新用户,特别是那些不太会主动去OTAofficial website搜索的用户,效果显著。我身边很多朋友,就是在微信里看到同程的活动,顺手就订了张火车票或者周边游。这种“私域流量”的运营,是同程的一大特色。
不过,这几年大家都在互相学习。你现在看携程,也在加强在内容、社区方面的投入,比如“携程社区”里的用户分享,也在努力年轻化。而同程,随着体量的增大,也在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服务标准,试图吸引更多像我这样的“老用户”。
从业务模式上看,携程在整个旅游链条上的布局会更完整。除了预订平台,它还有自己的旅行社,提供定制游、跟团游服务,还有自己的商旅管理公司。这使得它在整个旅游产业链条上,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解决方案。对于一些高端用户或者企业客户来说,这种“一站式”的服务体验是很有吸引力的。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企业,他们会把差旅管理外包给携程,省去了不少麻烦。
同程,早期是以“票务”起家,尤其是火车票和汽车票,这块是它的传统优势。后来在酒店、机票预订上发力,但它的核心优势,依然是在流量运营和用户转化上。近年来,同程和腾讯的合作越来越紧密,大家能看到很多腾讯系的产品里都有同程的影子。这种“生态合作”的模式,让它在获取流量和触达用户方面,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有趣的是,这两家公司之间,也并非完全是竞争关系。像在某些机票业务领域,它们之间是有代理合作的。这种“竞合”关系,在旅游行业其实挺普遍的。大家在大的方向上竞争,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上,又会因为业务需求而产生交集。
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些最直观的区别,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:
携程更倾向于服务从“泛旅游”到“深度游”的各层级用户,特别是在中高端商务和休闲旅游市场有深厚根基。而同程,虽然也在全面发力,但早期用户基础和营销重心,更偏向于追求性价比、喜欢通过社交渠道获取信息和优惠的年轻用户及大众市场。
携程走的是“平台+自营+生态”的综合发展路线,力求覆盖旅游全产业链,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。同程则更侧重于流量获取和转化效率,善于利用互联网社交生态,将旅游产品与用户日常生活场景深度融合。
携程的营销体系更成熟多元,涵盖传统广告、内容生态、品牌建设等。同程则在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精准触达和社群运营方面,表现更为突出,其营销方式更具互联网基因。
当然,随着市场的发展,这两家公司都在不断调整和进化,界限也越来越模糊。但如果你问我,我还是能根据它们的“气质”和“打法”,大致判断出用户习惯和产品侧重点。就像我前面说的,一个是老大哥,一个是冲劲十足的后起之秀,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