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提到“收益分析”,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各种图表和数据,感觉复杂得不得了。其实,这事儿没那么吓人,更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,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弄清楚咱们的钱花哪儿了,哪些地方给咱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,哪些又是“无底洞”。理解透了这一点,很多决策就会豁然开朗。
最开始做收益分析的时候,我跟不少人一样,觉得就是把收入和支出记清楚,然后看看差额。但很快就发现,这远远不够。因为单看数字,你可能只看到了“昨天”,而收益分析真正有价值的地方,在于帮你“预判明天”。比如,你看到某个渠道的投入增长了,收益也跟着涨,这看起来挺好,但如果你能结合历史数据,发现这个渠道的收益增长率正在放缓,那就得警惕了。是不是市场饱和了,或者竞争对手开始发力了?这才是分析的意义所在,找到那个“不一样”的点。
很多时候,我们容易陷入“就事论事”的思维。比如说,一个产品的线上广告费花了多少,带来了多少订单。但如果忽略了线下活动带来的口碑效应,或者长期的品牌建设对线上转化的潜在影响,那分析的结果就太片面了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团队为了一个新项目,把大部分预算都投到了一个看起来转化率很高的线上渠道。刚开始数据确实不错,但没过多久,用户活跃度就明显下降了。后来复盘才发现,我们为了追求短期的线上转化,牺牲了用户体验,或者说,忽略了那个更“长线”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。
所以, 如何进行收益分析 ,在我看来,第一步就是要跳出“点”的思维,去看“线”和“面”。线,就是时间的维度,看趋势;面,就是关联的维度,看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。把这些都串起来,才能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图景。
我个人一直觉得,做任何分析,都不能脱离实际的目标。你说你想提升利润,那我们就得盯着利润的构成。是提高收入,还是降低成本?或者两者兼顾?不同的目标,切入点自然不一样。如果是想快速提升销量,那么短期内可能需要加大营销投入,这时候的收益分析,更多的是看营销ROI(投资回报率)。但如果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,那可能就需要关注用户留存、复购率,甚至是客户生命周期价值(LTV)。
很多时候,我们听到“ROI”,就觉得是个万能公式,投多少钱,算出来能赚多少。但实际操作中,ROI的计算口径非常多。是只算直接收益,还是包含间接收益?算的是毛利还是净利?这些都会影响结果。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,一个公司在某个营销活动上花了100万,带来了500万的销售额,算下来ROI是4,看起来很牛。但如果仔细一算,这500万销售额的毛利率只有20%,那么刨掉各种渠道成本、运营成本、产品成本,实际的净利润可能就没那么可观了,甚至可能还在亏钱。所以,在分析的时候,一定要明确你计算的是什么“收益”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我们过于关注“已经发生”的收益,而忽略了“潜在的”收益。比如,一个用户虽然一次性buy金额不高,但他可能在未来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,带来多次复购,并且还会推荐新客户。如果我们只看当下的交易收益,就会错失很多机会。所以, 如何进行收益分析 ,也需要我们考虑时间价值和潜在价值,而不是只盯着当下。
我通常会将收益的来源进行分类,比如直接销售收益、广告收益、会员费收益,甚至是数据服务收益。每一种来源,它的增长逻辑和影响因素都可能不一样。拿on-line教育行业来说,一个课程的收益,可能来自于课程本身的销售,也可能来自于学员在社区内的互动带来的增值服务,或者是通过课程带来的口碑传播,最终吸引了更多新用户。这些都需要我们逐一拆解。
举个例子,一个内容平台,它的“收益”可能就包含了广告展示、付费会员、直播打赏、内容分发等等。我们做收益分析的时候,就不能把这些混为一谈。比如,广告收益可能跟用户数量和页面浏览量(PV)/独立访客(UV)强相关,而付费会员收益则更多地跟用户活跃度和对内容的价值感知有关。你不能用衡量广告收益的方法去衡量会员收益,那样只会越算越糊涂。
我记得在运营一个项目时,我们发现某个推广渠道的数据表现非常亮眼,带来了大量的注册用户。但我们团队在 如何进行收益分析 的时候,并没有就此止步。我们进一步追踪了这些注册用户后续的转化行为,发现尽管他们注册的数量多,但最终付费转化的比例却远低于其他渠道。这时候,我们就能判断,这个“量大”的渠道,实际上带来的“质”却不高,可能更多的是一些“薅羊毛”的用户,或者对产品本身兴趣不大的用户。如果我们仅仅看注册量,就会错误地加大对这个渠道的投入。
所以,对收益的构成进行精细化的拆解,是收益分析的基础。只有把每一块“蛋糕”都看清楚,才能知道哪块是你的“招牌菜”,哪块需要改进。
很多人在做收益分析时,容易陷入一个误区,就是只关注“增长”的数字,比如销售额增长了多少,用户数增长了多少。但实际上,一个健康的收益模式,更重要的是看“健康度”。什么叫健康度?比如,用户留存率是不是在提高?用户生命周期价值(LTV)是不是在增长?客户获取成本(CAC)是不是在可控范围内?
我曾经在一个公司,看到他们的销售数据一直在增长,看起来非常美好。但深入分析后发现,为了实现这个增长,他们花了很多钱去做各种补贴和促销活动,导致客户获取成本(CAC)高得离谱。更要命的是,这些通过补贴吸引来的用户,一旦补贴停止,流失率就非常高。这种“增长”,就像一个人在打鸡血,看起来精神抖擞,但身体却越来越虚。这种收益,是不可持续的。
因此, 如何进行收益分析 ,不能只看“量”,还要看“质”。在分析的时候,我习惯性地会对比几个关键指标:用户的平均消费金额、用户留存率、生命周期总价值(LTV)以及客户获取成本(CAC)。如果LTV远大于CAC,并且用户留存率在稳步提升,那这个收益模式就是健康的,增长才有意义。反之,如果CAC不断攀升,或者用户留存率持续走低,那么即使销售额在增长,也需要警惕。
有时候,我们会遇到一些“低价走量”的情况。比如,某个产品我们愿意用很低的利润率来卖,甚至有时是亏本卖,就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或者吸引用户来体验我们的其他产品。这种策略,在收益分析时,就需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。我们不能只看这个产品的直接收益,更要看它为我们整体业务带来的“协同效应”或者“网络效应”。
收益分析的终极目标,是找到那个最有价值的用户群体,并且懂得如何去更好地服务他们,让他们持续地为我们创造价值。这就需要我们对用户进行画像,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行为。我记得在做电商平台的收益分析时,我们发现有极少数的用户贡献了我们大部分的GMV(商品交易总额)。这些人,他们不一定是最活跃的用户,但每一次buy的金额都非常高,而且复购率也很高。
我们当时就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这部分“高净值”用户。他们是谁?他们喜欢什么产品?他们的消费习惯是什么?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路径,我们发现他们对某些品类有着特别的偏好,而且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。基于这些洞察,我们调整了运营策略,比如针对他们推出了一些高端定制服务,或者在新品发布时优先通知他们。结果,这部分用户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,而且也带动了周边用户的消费。
所以, 如何进行收益分析 ,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宏观数据层面,更要深入到微观的用户行为层面。要识别出那些真正为你的业务带来核心价值的用户群体,然后思考如何去“讨好”他们,让他们成为你最忠实的“拥趸”。
有时,我们也会遇到一些“干扰项”。比如,某个时期因为特殊活动(比如节假日促销),数据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波动。这时,在做收益分析时,就需要注意排除这些一次性的、非周期性的因素,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。否则,你可能就会根据一次促销活动的数据,去判断某个渠道的长期潜力,那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。
总而言之,收益分析不是一道数学题,而是一门艺术,需要我们结合数据、业务逻辑和用户洞察,不断地去探索和验证。
做完一次收益分析,看起来好像任务完成了,但实际上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市场的环境在变,用户的需求在变,我们自身的业务也在变。所以, 如何进行收益分析 ,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“持续迭代”。这意味着你需要定期地去回顾和更新你的分析结果,并根据新的情况调整你的策略。
我自己的经验是,至少每个月都要对核心业务数据进行一次梳理和分析,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决策点或者新上线的项目,则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监测和分析。你不能指望一次分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,更不能在一年前的分析报告上“吃到饱”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团队对某个社交媒体运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,当时的数据显示效果非常不错,用户互动也很好。于是我们加大投入,结果一段时间后,发现用户增长和转化率都开始下滑。复盘原因,才发现是那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发生了调整,我们过去有效的运营方式已经不再适用。如果当时没有持续地去关注和分析数据,我们可能会继续错误地投入,白白浪费资源。
所以,把收益分析变成一种习惯,一种思维模式,让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的业务决策中。从设定目标,到收集数据,再到分析洞察,最后付诸行动,然后不断地去验证和修正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收益分析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,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业务,并实现可持续的增长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