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板,那些你或许没完全搞懂的事

基金市场 (2) 3小时前

三板,那些你或许没完全搞懂的事_https://m.jnlaobingbanjia.com_基金市场_第1张

“什么叫三板?”这个问题,估计不少刚入行的朋友,或者只是听过没深入了解过的,都问过。我有时候自己都会琢磨,这“三板”到底是个啥?严格来说,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,更多时候,大家聊它,是在说新三板,也就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。但你真要问它“叫”什么,可能得结合具体语境,因为有时候“三板”也可能指代其他一些东西,不过,绝大多数情况下,大家指的就是那个挂牌企业的地方。

新三板的定位与演变

当初设立新三板,初衷是好的,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融资渠道,一个股权流转的平台。早年间,确实吸引了不少企业,尤其是科技型、成长型的企业。那时候,大家觉得这地方是“龙门”,跃过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,股价也炒得挺热闹。我记得最早一批挂牌的公司,不少估值都涨得离谱,有些公司甚至都没什么实际盈利,但资本市场的热钱就愿意往里扑。这种狂热,也导致了一些乱象,比如信息披露不充分,内幕交易等,监管也得跟着收紧。

后来,市场逐渐冷静下来,大家开始更理性地看待新三板。它到底是个什么定位?我个人觉得,它更像是一个“孵化器”或者“试验田”。对于那些规模不大、但有一定成长潜力的企业来说,在这里挂牌,可以规范公司治理,提升品牌知名度,也能吸引一些早期投资。不像主板那样严苛的上市条件,新三板的门槛相对较低,这让很多有想法但还没准备好上主板的企业有了机会。

但话说回来,低门槛也意味着质量参差不齐。很多企业挂牌后,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,甚至交易量很小,流动性不足,这又成了新的问题。大家期待的“活跃市场”并没有完全实现,反而成了一些企业“鸡肋”一般的存在。

挂牌新三板的那些“门道”

那么,到底什么样子的企业适合挂牌新三板呢?这背后有很多实际操作的考量。首先,公司治理一定要规范。大家想想,新三板虽然不是主板,但也是公开的交易市场,信息披露的要求还是有的。证监会、股转公司的规矩摆在那儿,财务制度不健全,公司架构混乱,这些都是过不了初筛的。我见过一些公司,为了挂牌,临时找了个会计师事务所突击把账务理顺,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,长期来看,对公司发展不利。

其次,得看公司有没有“故事”。这个“故事”不是凭空捏造,而是公司真实的业务模式、产品技术、市场前景,以及团队的执行力。新三板上的投资者,很多时候看的是企业的成长性。如果你公司技术有独到之处,或者抓住了某个新兴的市场机会,即使暂时没有爆发式的增长,也更容易获得认可。反之,如果只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,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,或者市场空间有限,那么挂牌的意义就不大了,就算挂了,也很难吸引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。

再者,挂牌过程中,找券商、会计师事务所、律师事务所这些中介机构非常重要。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,直接关系到挂牌能否顺利进行。有时候,企业会觉得花在中介费上的钱太多,但这是必要的成本。一个靠谱的券商,不仅能帮你把文件准备好,还能在后续的融资、并购等方面提供指导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,挂牌前因为对政策理解偏差,准备材料出了不少错,最后还是券商的经验帮着补救过来的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专业的事,还得交给专业的人。

流动性与估值:新三板的痛点

提到新三板,就不能不聊流动性。很多挂牌公司,虽然完成了挂牌,但股票交易非常不活跃,甚至很多天都没有一笔交易。这让很多股东,尤其是早期投资者,感到很无奈。他们投入了资金,看到了公司的价值,但想退出却困难重重。这种流动性的缺乏,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估值。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,很多时候,估值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,或者靠私下交易来达成。

我们自己接触过一些新三板公司,谈估值的时候,对方往往会参考一些主板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,但实际交易价格却差了好几个档次。这不仅仅是流动性的问题,也反映了市场对新三板整体的认知和信心。毕竟,对于很多机构投资者来说,新三板的风险相对较高,而且交易不便,所以更倾向于投资那些有主板上市潜力的公司。

不过,也不能一概而论。也有一些新三板公司,因为其独特的业务模式或者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,吸引了包括产业资本在内的战略投资者。这些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公司的长期价值和协同效应,而不是短期的交易活跃度。所以,对于部分企业来说,新三板依然是积累实力、等待更好发展机遇的平台。

精选层与北交所:分层与升级

说起新三板,就绕不开它的分层制度。最早的时候,就是基础层、创新层。后来,为了提高流动性,也为了给挂牌企业提供更多差异化的选择,又推出了精选层。精选层设立的目的,就是为了进一步筛选出优质企业,为它们转战主板或者直接上市打基础。它的挂牌和交易门槛都比创新层要高,能够进入精选层的公司,通常在公司治理、经营业绩、研发创新等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表现。

再后来,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,我们看到了北京证券交易所(北交所)的成立。北交所的出现,可以说是新三板的一次重大升级和重塑。它直接承接了原新三板精选层的企业,并且将新三板的创新层和基础层作为重要的“蓄水池”。这让新三板的定位更加清晰——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,而是成为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连接初创企业和资本市场的“桥梁”。

北交所的设立,对于很多新三板上的企业来说,是一个新的机遇,也带来了一些挑战。交易所的上市标准、信息披露要求,都会有新的变化,企业需要适应。但总体来说,这是一种进步,意味着更多优质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规范、更高效的融资和发展支持。

给“三板”的思考与建议

所以,当别人再问“什么叫三板”的时候,我的回答会更倾向于:它是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,为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、交易和股权激励的平台,尤其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(新三板)为代表,并且随着北交所的设立,其服务对象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升级。

对于企业来说,是否挂牌新三板,或者在北交所上市,都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进行审慎的评估。不能盲目跟风,也不能因为某些负面新闻就全盘否定。关键在于,你的企业是否真的具备了规范运营、持续增长的潜力,以及是否能从这个平台上获得切实的价值。

从我们的角度来看,我们更关注的是那些真正有技术、有市场、有清晰商业模式的企业。不管是在哪个市场,最终决定企业价值的,还是企业本身的实力。新三板和北交所,只是为这些实力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的舞台。理解了这一点,关于“什么叫三板”这个问题,也就有了更清晰的答案。